走进徽州,感悟徽文化的魅力

来源 :西双版纳州纪委监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23-10-07 15:42:06 | 【 打印正文 】


走进徽州,长吁了一口气:徽州,我来了。

曾几何时,徽州,这座独享皖风徽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好似一盏明灯照耀心底,吾心往之久矣。但终究缘分未至,匆忙几次擦肩而过,遗憾未曾驻足停留,那怕是片刻的停留,也只为能够呼吸一下皖南的空气。当画中水乡周村崛起后,那幅画面像极了徽州民居,一幅水墨画般的皖南民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白色墙体,高大凸出的马头墙,精制细微的砖雕石雕,配上房屋门口潺潺流水,向游人诉说着千年古徽州文化的悠长。
   如果选择一种声音来代表徽州,或许就是徽剧了,当满清统治阶级还在自我陶醉时,四大徽班悄然进京,那悠扬的曲调,高亢的嗓音,娟娟的细体,婉约的一笑一颦在投足抛眉间助长了皇亲贵胄的奢靡之风,吹响了满清末落的号角。或许就是伴随徽商后期的没落,又或许徽剧过于迎合了上层社会阶层纸醉金迷,徽剧最终没有走向全国,终究难以逃离地方剧种的目录。比较由徽剧衍生出的京剧后来居上成为国粹频频出入于京城各个戏台,在古徽州的地界中徽剧与黄梅戏一样未能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影响力。
   如果选择一种符号来代表徽州,那文章天成就可成为不二之选。徽州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地域符号的文化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千余年。古徽州以歙县为行政中心不断向外输出文化符号,在传统社会属于笔墨纸砚的年代里,从这里走出去的湖笔,宣纸,歙砚成为农耕时期每个家庭,社会的必须品。但徽州人也不乏陶渊明的情境,陶菊公由此归隐,以菊为乐,以桑为民,寄情于古徽州的山水画卷。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更是辗转徽州传播理学,影响了二程和岳武穆。当朱熹走向历史舞台,由古徽州转至福建武夷山开始了其后漫长的讲学之路。并由此让人见到另一种奇观,今天的休宁贵为“中国状元之乡”,但古徽州的历史上确以文官为荣,鲜有武官。即便是明清两朝权倾一时的胡氏,鲍氏也多以文官为主流。多以文人居多,如近代的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等。
   如果选择一个职业来代表徽州,那便是胜极而衰,褒贬不一的徽商。徽商素以诗书耕读传家,倡导文章天下第一事,但确机缘巧合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支商帮,纵观明清两朝,能够与之一较高下的只有靠票号立足的晋商,而宁商,包商,福商只能暗自神伤。徽商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最早传播宗亲反哺的群体逐渐发展成了官商一体,在反哺乡邻的过程中以商济仕,成为一道历史景观。徽商依靠早期的茶叶走出了徽州,并以盐桑茶为多种经营由苏州,扬州,杭州开始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在秦淮河畔,扬州画坊,徽商成为了时代的主角,成为了官商一体的代言。即使有百般瑕疵,但你不得不说: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清初由相对专业于商业的胡贯三,胡开文,杨小光,但清末一样能够走出二品红顶商人胡雪岩,以及靠茶叶立足的谢正安,他们都是徽商的典型代表。于是乎:胡庆余堂、胡开文墨、谢裕大茶独居徽州地域符号的商号成为一批地域性极强的“中华老字号”。
   徽商由盛转衰的历史是不是放弃诗书耕读的原由?历史不可重来,古韵徽州对外输送了徽州独有的文化魅力,更传播了古徽州特有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脉络,推动了多文化与历史的融合传承。(张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