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与奶奶的糯米粑粑

来源 :勐海县纪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19-09-11 09:55:40 | 【 打印正文 】

“春祭日,秋祭月。”古老的礼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自至高无上的殿堂走入民间。《周礼》载“中秋”,义山吟《嫦娥》,从祭月到拜月,传统随时间缓慢流淌,深深浸入中华民族的骨血代代相传。

中秋是思念、是团圆,更是我们一代代人悠远绵长的回忆。一轮圆月高挂,皎洁的月光拨开清淡的云纱,窗内的我被这月色带入了遥远的回忆……

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清晨唤醒我的总是奶奶推开堂屋那扇已经有些历史木板门的声音,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急匆匆穿衣下床,随着奶奶的脚步声追了出去,但奶奶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朦胧的轻雾中。

于是我倚在高高的老旧门槛上抬眼远望,朦胧中奶奶背着背篓的背影被门口的桂花树渐渐遮挡。桂花散发出来了阵阵清伴随着清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会我才意识中秋到了,奶奶又要出门到远处去买糯米,回来做她拿手的糯米粑粑,我又可以吃到那香软的糯米粑粑了,那糯米粑粑如果再蘸上沙沙的本地蜂蜜,那个甜,那个香,那个糯,会让你无法忘记,欲罢不能。

中午时分,虽已老态龙钟但依然勃勃生机的那株老桂花树后,渐渐露出奶奶返回的身影,她老人家身上的背篓看上去似乎很沉重,奶奶一定背回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糯米和我们盼望着好吃的东西。

我像一阵风似的跟奶奶一起跑回家。到家后时,奶奶总会骄傲地对家里人说:“看看,这糯米清香饱满,我可是排了一早上队才抢到的!”

果真,当打开背篓里用布袋包裹的糯米,看上去米粒圆实糯白,清香阵阵。这或许就是奶奶对中秋的寄许。

稍作休息后,奶奶制作糯米糕粑粑的过程便开始了。首先是淘洗糯米、浸泡五六个小时,待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奶奶忙碌着,在这五六个小时内,剥花生、炒芝麻、炒花生,碾碎红糖、舂碎花生……

奶奶就像个陀螺,在厨房里忙碌着转来转去,看得我眼花缭乱,炒得香脆的花生和芝麻让我垂涎不断......

傍晚,奶奶捞起吸足了水分的糯米,沥干多余的水分后,用玻璃瓶将糯米碾成碎粒。我最喜欢听此刻糯米在玻璃瓶的碾压下发出的阵阵撞击声,嗞嗞嗞……那声音如美妙的乡村音乐,在奶奶岁月辛劳的手中谱出甜美的歌。

碾好的糯米碎粒被奶奶用纱布包好,放入木质的米饭蒸桶中,蒸桶再放入加了水的热锅中用旺火蒸至水开。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往火炉里添柴,柴火噼里啪啦的燃烧,阵阵热浪从锅底腾起,蒸汽裹挟着糯米的香味扑鼻而入窜入舌根,柔化出我忍了一整日的口水。

水开后再蒸十分钟左右,奶奶会在已经成型了的糯米糕表面上撒上一层厚厚的红糖碎,盖上盖,改为中火,再蒸二十分钟方可出锅。

中秋的团圆饭我总是敷衍着只吃菜,留出胃的空间来装奶奶做的香软糯米粑粑。也就只有这一天,我可以任性的不用吃一粒糙米饭。待糯米糕蒸熟出锅后,奶奶便将散发着阵阵香的芝麻和花生碎撒在糯米粑粑表面并轻轻按压,使花生碎嵌入粑粑内,我垂涎了一整天的糯米粑粑这才正式出炉。

“奶奶!奶奶!我可以吃了吗?”看着门前石板上诱人的月饼和奶奶亲手制作的糯米粑粑,我搓动着小手,垂涎欲滴,迫不及待的问着奶奶。

“现在还不可以,要月亮婆婆先吃,等月亮婆婆吃完了,我们才能吃。”奶奶用蜡烛点着香,一边拜着一边缓缓回答我。 

接下来便是拜月了。

我满脸疑惑,追问到:“奶奶,月亮婆婆她会吃我们的糯米糕粑粑吗?她要怎么吃呀?我能看到她在一口一口地吃吗?”奶奶没回答我,只是虔诚的拜着,嘴里念叨着什么。而幼稚的我带着疑惑祈祷着,“月亮婆婆,你可得给我留点儿呀!”

我紧张又疑惑的抬头看着那轮明月,那月亮就像奶奶,是慈祥的,她最终也没有吃掉我的糯米糕粑粑。可奶奶拿刀切开糯米糕粑粑时却说,月亮已经吃好了,我带着疑惑如愿以偿的品尝到了这垂涎了一整日的软糯香甜。

当时年少,不懂中秋深意。

那时的中秋,奶奶用一整日的忙碌辛劳成全月光下的糯香,那糯香承载着她朴素而虔诚的祈愿。“月亮吃好了。”其实是奶奶祈愿许完了。团圆安康,丰年满收,家人和收成,永远是奶奶关切的所在,朴素而真实。

而今又一年中秋将至,月圆如旧、月明如初。可是,老屋拆了,木门不再响,糯米已经备好,奶奶却永远的走了。

而我,已经长大,成为了一名纪检监察战线上的“新兵”,即便是节假日,只要有执纪任务,我会和同事们一起坚守“战位”,不取胜利,绝不收兵。这个中秋或许我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思念家人的心依旧......

记忆中的糯米粑粑包裹着香甜,带着奶奶的慈爱和中秋的记忆,在月亮阴晴圆缺里,世间悲欢离合中,奶奶用她的淳朴、勤劳和善良教会了我对生活,永远不可丧失那份热爱和期盼。(陶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