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怎么样坚守住底线?

来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纪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19-08-16 17:19:44 | 【 打印正文 】

难得公休假这样一个时刻,我拿起《警示教育材料汇编》这本书,捧在手上感觉分量格外的重,一个个深夜静心细品,还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该书摘编了部分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迷失初心、背离使命的忏悔反思。常敲警钟,增强免疫,渡化心魔,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能耐再大,德不配位,必定迷失。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总工会原主席苏利冕小时候挨过饿,从工作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干好事业,但还是没能让他终身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何家成,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陈刚,吉林省体育局原局长宋继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孟伟……这些落马老虎,都是学者、专家、技术型的,学问高,但问题也很发指。读书改变命运,但不一定能改变品性,倒成了追求升迁、追逐财富的阶梯。北京市海淀区图书馆原馆长赖双平告,这个图书管理员也并不完全与腐败绝缘,书里也有“黄金屋”,图书馆一个项目,就能一次收40万元。四川省剑阁县殡仪馆原馆长杜继平,身处“清水衙门”,但花圈却是套钱的法宝。这些落马干部的忏悔书开头都是“我是贫苦家庭出身”“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父母是老党员”……可惜,这些出身并没有赋予他们天生拒腐防变的基因,现实中往往几杯美酒,就醉倒了,几句恭维,就膨胀了,老板送点温暖,就感动了。他给一点灯红酒绿,我送一点声色犬马,信仰渐渐缺失,精神开始迷茫,支配行为的三观出了问题,最终便是堕落。

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心潮难平,不禁想到近期中央追授“时代楷模”称号余元君的事迹。他也是洞庭湖畔走出来的一个清贫农家的儿子,从小久受水患之苦。大学毕业后谢绝大城市的挽留,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洞庭湖,一心守护好一江碧水。作为洞庭湖管理局总工程师,余元君的底线就是:“讲关系、走后门的事儿,我做不来”。家中兄弟姊妹九人,但没有一位亲友通过其承揽过一个洞庭湖治理项目。每当有人对余元君提出想找点工程做时,余元君总是用一句话回绝:“扯这个事,免谈。”20多年来,他主持技术评审和招投标项目数百个,经手的资金上百亿,但是始终廉洁自律,牢牢守住了廉洁底线。

很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走歪。能从普通岗位走上领导位置,大多都有两把刷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制度都在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加健全。但制度永远不是万能的。“从早上6点30分学生出早操到晚上10点30分学生休息,我都和师生们一同忙碌着,感觉就像个陀螺似的,从不知疲倦,只想拼命地工作,把学校管理好。”楚雄州委原书记侯新华是第一个走出大峡谷的少数民族,80年代大学本科毕业的“天之骄子”,36岁就成为了一名厅级干部。一路仕途坦荡,但在糖衣炮弹腐蚀下他不以为然,从老板的“老大哥”到商人的“囊中物”,最终在花式“围猎”中倒下。

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很显然,仅仅靠外力监督和制度制约还远不够,党员干部怎么样才能坚守住底线?需要什么样的定力去渡化心魔,始终成为一名好干部?试想,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那么,在关键时刻又怎么不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一个干部多用理论武装自己,多用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心胸开阔一些,志存高远一些,不要眼里只有酒色财气,人生还有信仰和远方。

其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并不十分遥远。为加强项目监管,余元君就亲自谋划架构洞庭湖区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从立项、评价、施工、监管到验收等环节实现流程化管理,进行全程监督。有了这套系统,项目法人与项目承建单位少了直接接触,项目管理系统最大限度降低了腐败风险,也牢牢构筑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堤坝。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余元君在洞庭湖边行走了20多年,但他没有“湿了鞋”。“酒肉朋友长不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余元君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想,这就是坚守底线的定力。(岩温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