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把案例当“镜子”不当故事——读《访“虎”》有感

来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纪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18-11-08 01:02:03 | 【 打印正文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庆长假是一个无比温馨快乐的日子,无论宅在家里静心修养,还是携老带幼举家出游,都是一个合家相聚的美好时刻、自由放松的愉悦时光……

难得这样的时刻。我拿起前不久省纪委宣传部发的《访“虎”》这本书,捧在手上感觉分量很重,但我在一个个深夜静心细品,还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该书选取了我省近年来发生的7个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和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位位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用纪实手法,用鲜活的事例将其心路历程和违纪违法轨迹一一展现给读者,真实再现了他们身陷囵圄后发自内心的反省,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警钟。

鲜红的党旗,淬火的熔炉;冰冷的铁窗,悔恨的泪水;曾经高高在上的威严,如今面容憔悴、神情淡然……全书共7个章节。这是今年单位所发的学习资料中让我特别震撼和触动最深的一本生动的“反腐教科书”。掩卷沉思,感触良多,心潮难平,这三个问题一直萦绕心头。

他们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访“虎”》书中从受访者在反思自己的腐败原因时,提及了或是侥幸、或是贪欲、或是不平衡的心态。这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在仕途行进路上逐渐迷失方向,最终身陷囵圄。

纵观本书中写到的贪腐官员在实施贪腐行为之前心理还是比较矛盾的,有过较为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们深知其严重后果。但为什么最终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呢,不能不说侥幸心理这个幕后推手起了重要作用。“我认为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而且把送红包理解为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示好,一般会侥幸的欣然笑纳。”在《凋零的玫瑰》一章,受访者是某金融机构高管,当她还是某政府部门做收发工作时候,第一次参加饭局,收到一个红包感到诧异,心想吃饭怎么还会有红包?打开一看有六七百,自己虽然心里有点不安,但看到大家都自然收下,没有多想就收下了。这次“红包体验”,使得她获得了小小的满足感,也刺激了对权力的欲望。她在这个政府部门工作的十余里,以及在担任副处长、处长期间,收受红包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金额累计下来有几百万元。在其位、谋其政,对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本是工作职责,但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心存侥幸地把自己本职工作异化为施舍、恩惠,作为接受各种好处的筹码,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下场。

心理不平衡以贪腐弥补失落,心存贪念是腐败产生根本原因。一方面说明这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总开关”没有关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时期的政治生态使一些领导干部追逐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在《“好哥们”》一章,故事主人公是一名执法者,却知法犯法。他说就自己的工资而言,用于满足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更好,产生了攀比心理,对钱产生了贪念。“从区里调到市里工作,工作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从县区到大城市,我的攀比心理更重了,经常与老板们在一起,他们谈论品牌,使用穿着都是名牌,开豪华高档车……他们随便一双袜子都是上百元,自己买的最贵的就是几块钱,心理多少有些想法。”这些想法使得他单笔最大受贿高达140万元。

“说来可笑,进来之前,作为金融行业最高领导的我,收入已经很高,但面对这些数额不大的红包时,我仍然收下了,连办案人员说起来都觉得不值,太糊涂了。”腐败犯罪是一种贪利型犯罪,普遍存在贪婪享乐的心理,行为人通过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公款或权钱交易收受贿赂,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占有钱财。“我当时担任市发改委主任,得知组织准备把我调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我考虑到以后工作方便,就想把市发改委账户上余留的1000万元中的580万工作经费划拨出来,准备在今后我需要时候使用。”《弯折的青松》一章中,故事主人公仕途得到升迁还不忘手中的余留的钱,最终他的贪念加上任性的权力使他惹了祸。

他们的人生为何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嬗变?

“被组织审查的那天,我刚好在整理这些不义之财,当时在家里地下室,面对一堆价值不菲的财物,我真的非常感慨。我大半辈子的努力、辛苦都将付诸东流。我将失去的不只是这些身外之物,还有名誉、地位和自由。”把腐败分子腐败堕落的轨迹暴露在阳光下,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在事关执政地位和生存发展的巨大考验面前绝不含糊,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

《访“虎”》这本书中故事主人发自内心反省的自身思想和行为问题,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腐败分子双重人生戏剧化的嬗变,更加清楚的看到因腐败给党和人民,以及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更加清楚的看到腐败的根子都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道德品质的滑坡所致。

“从早上6点30分学生出早操到晚上10点30分学生休息,我都和师生们一同忙碌着,感觉就像个陀螺似的,从不知疲倦……当时只想拼命地工作,把学校管理好,没有拿过群众一针一线,也从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圈中人》一章中,故事主人公是第一个走出大峡谷的少数民族,80年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天之骄子”,36岁就成为了一名厅级干部。一路仕途坦荡,但在糖衣炮弹腐蚀下他不以为然,从老板的“老大哥”到商人的“囊中物”,最终在花式“围猎”中倒下。

《失彩文人》中的他:中学时代是校学生会主席,大学时,是校团委副书记,参加工作后,27岁任副科长、29岁任科长、32岁任副处长、33岁任正处长、37岁任副厅长、42岁任正厅长。工作中属于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业余时间除了热爱写诗和写作,麻将、打牌什么的都不会……“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好人、善良的人、有能力的人。可今天,把我问题集中起来,让我十分震惊,像我这样的人,还是领导干部吗?还是党员吗?还是我吗?”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蜕变成今天的腐败分子,他内心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懊悔。

他们曾经优秀、能干,主政一方,但人到中年却算错了人生这笔大账,一步错,步步错,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戏剧性地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双重人生,令人惋惜,悔不当初。

怎样才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人的一生,本可以生活的更简单、更朴素一些。”“进来之后,我才明白。人这一生,无论官大官小,都是赤裸着来,赤裸着走。人一天也就只需一碗一筷一张床,谁又能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呢。”“可惜人间没有后悔药。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值,就是拿再多的钱也是买不回来,因为我收受的这些东西,是以我的家庭、生命、自由和前途为代价的。”他们在忏悔录中亲笔写下的发自内心的反思,字字泣血,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从《访“虎”》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淬炼党性修养,强化正心修身。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没扣好,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有些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贪欲似洪水,一旦决堤,便很难收回。

我们要对照违纪违法反面典型,反躬自省:“我会成为下一个他吗?”在回答好这一问题中进一步警醒、警觉、警惕,进一步自律、自强、自信。在批评中成长,在监督下工作,在学习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看清昨天,才能站稳今天、出发明天,只有使自己始终做到思想干净、精神干净、文化干净、行为干净,才能始终充满正义、阳光积极、更加健康,立于人生不败之地。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访“虎”》不失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一面“镜子”,正好可以用来照一照自己。在照镜子中,坚决摈弃看戏心态,不作看客,不当故事,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想一想怎样才能防范温水煮青蛙,怎样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达到拧紧理想信念这一“总开关”,筑牢“防火墙”,不碰“高压线”的目的,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岩温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