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我行?我能行!

来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纪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18-10-18 09:16:07 | 【 打印正文 】

今年8月,按照县农委办的统一安排和单位指派,我成为一名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的驻村工作队员。

记得,在接到通知的第一天,心里很不踏实,作为一名从学校毕业考入机关工作,没有点滴农村工作经验的年轻女孩来说,莫名的恐慌与焦虑不言而喻。

到村之前,我对农村工作的理解,多是源于媒体或文件,没有真正“实战”过。

带着莫名的不安,整理、移交好办公室未尽的工作,我便匆匆收拾好简单的行装,打开车载导航,向即将奔赴的“战场”——勐遮镇曼燕村出发。

记得到村的第二天,刚巧赶上了2018年家庭人均纯收入预评估工作。来不及歇脚喘气、整理内务和熟悉要做的事情,我便与村上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中,怀着对农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开始了我驻村后的第一份工作——入户。

行走的空气中飘着稻香,一派丰收景象的阡陌田野,我想起大学一年级时候,因课题实践项目的需要,与老师去过大学城附近的农村走访调查,当时以为同路边葡萄地里的老伯随意交谈几句,就是深入群众了。

而如今被派驻村,才真正知道和理解什么是农村工作。

“我们的工作重心是什么、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分布在哪些村里、他们家里的现状如何?见了他们我要说些什么?我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一连串问题不停地在我脑海里跳出跳进。

在入户过程中,听着其他同事熟练的讲解农村、农民政策,从容地向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解惑释疑时,我由衷地敬佩。

没有经验、不懂政策,更不知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这些问题都摆在我面前,内心难免有些失落。

于是我时时处处,如一块干了的海绵,吸收来自方方面面的农村农民知识和工作经验,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以求快速补充自己的不足。

两天后的一个傍晚,落日的余晖把大地打扮得美不胜收,金灿灿的稻穗好似披上了一层黄金甲,预示着一个丰收的秋已经来临。

这时,一位老伯匆匆跑来村委会找到我,向我诉说,村旁边的水库工程建设征用了他承包的土地,因承包年限尚未到期,想咨询怎样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了能给老伯一个合理的答复,我找到了村干部和合同相对人进一步了解了情况,查看了原合同,咨询相关人员。

经过合同双方协商后,及时帮助他们书写了《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和补充协议书》。

因为曾在检察院工作的缘故,我对一些常见的格式合同还比较熟悉,但土地承包合同还是第一次,所以,在书写的时候我还是小心翼翼、谨慎措辞,生怕留下“尾巴”。

当时一位村小组干部问我:“小田,你看天都快黑了,一字一句还那么较真,你是不是职业习惯啊?”

我笑着回答说:“咱们纪检监察干部“职业病”都是源自对工作始终一丝不苟,秉承公心、坚持原则,不着急。”

其实,驻村工作也好,扶贫工作也罢,并不是像我没搞过驻村工作人说的,只是填填表格、应付检查,走走过场。

其实,驻村工作,扶贫工作涉及到的事项远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可以说是老百姓的方方面面、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都会来找你,希望你重视,能帮他们解决,给他们满意的答复。

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不说是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但得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把他们当成家人,与他们打成一片,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得到群想信赖和支持,不辜负党的重托。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被派驻到村里,我不但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村民”,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同时也要记住自己是一名“纪律部队”的成员,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把群众当老师,把群众当朋友,把百姓当亲人,给他们鼓励,让他们信任,从而树立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驻村两个月来,与其说我来驻村工作开展扶贫,不如说我是来锻炼的,是来向老百姓学习的,真真正正地来“镀金”。不但让我和农民群众没有了距离,贴近了农村,贴近了基层,更贴近了养育我们的肥沃土地。

夜幕降临,听着附近老百姓家里传出的欢笑声,田野里虫子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热闹了一天的村委会驻地,此时寂静一片。

一天的工作,虽然身体有些疲累,但回想起帮群众办妥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心里美滋滋的,甚至有些许成就感。

我不禁自问到:我行?

回答是肯定的:我能行!(勐海县纪委监委  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