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同 和光同尘——读《李光耀观天下》有感

来源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纪委| 浏览量 : | 发布时间 :2018-07-31 11:27:17 | 【 打印正文 】

前岁,借助一周的时间我认真读完了由新加坡前总理、国务资政、素有国父美誉之称的李光耀先生自传《李光耀观天下》。随着这位老人的离世,历史似乎开始掀开新的一页,社会与大众在其离去后开始对其进行新一轮的热评和解读;不要问我为什么对他如此好奇,也不要问我为什么对他领导下的国家好奇,因为我和众多读者一样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或许,同样身为华人,同样说着汉语,又或许在他领导下的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不过几十年的国家能够突破地缘环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确是一个奇迹。

而这一切答案你都可以在《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找到。为此,请允许我以一种中立的、平和的、诚恳的态度谈下李光耀是如何有一位饱受歧视的华人后裔带领新加坡完成独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在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势中,新加坡又是怎么以神奇的速度成为了一个让世界称奇的国家。其本人又是如何以其独有的睿智和超前的视野看待当时周边局势和世界局势的,乃至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方向。

1950年,李光耀以律师身份由英国回到新加坡,彼时的新加坡尚属于马来西亚管辖,刚刚经历二战浩劫的新加坡与周边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一样可谓是百废待兴、满目疮痍,大规模的失业率与贫穷充沛着这个国家,过高的生育率与较高的死亡率是那一时期新加坡真实的写照。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问题、多元的宗教信仰、糟糕的社会治安与短期内无法修复的社会撕裂都急切渴望新加坡需要一位巨人带领他们走出历史劫难。

面对当时糟糕的社会现状,李光耀毅然选择了为他的国家和人民去奋斗,并在巨大的压力下审时度势选择争取马来西亚的支持,渴望与马来西亚成立联邦政府。但事实证明新加坡并没有取得马来西亚的信任而是被迫走上独立的道路。

独立后的新加坡在失去马来西亚支持后越发变得困难重重。但历史就是这样,一生对中国儒学极为推崇的李光耀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在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地区局势,经济趋势作出一番判断后,在国内作出了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发展布局,这一先驱策略不仅迅速解决了国内的失业率,更促进了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对经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换来了新加坡长时间的社会治理和秩序修复的环境保障。借助马六甲海峡特殊的地理优势,李光耀并没有失去其战略家的眼光,长于长袖善舞、精于东方智慧、又颇具西方视线的他出于对国家、人民、发展负责的态度,并没有选择倾向于东方,而是选择了西方作为突破口。这一发展布局不仅使新加坡得到了西方大量资金支持,也得到了西方国家普遍认同,马六甲海峡瞬间聚集了来自西方的各种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和战略中转基地,影响至今。

李光耀对时代高瞻远瞩的判断和战略布局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即将到来,新加坡距离成功仅是一步之遥。

但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黎明曙光,几乎在同一时期,新加坡国内多元的民族、宗教、文化势力、分裂势力越发躁动。李光耀出于对新加坡长期稳定,和平发展的考虑,没有全盘奉行拿来主义,以铁一般的意志和手腕推行双语政策,选择留在东方;并积极借鉴中国儒学,推崇儒文化,努力保持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坚持奉行贤能、精英、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事实证明,看似僵硬的道路方向为新加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新加坡开始向着一个正规、多元、有序、和平、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今天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舞台展现其独有的外交魅力和灵活的国际形象,应该得益于这一时期的战略布局。李光耀事后说道:推行双语是我一生中最艰巨的任务。的确,彼时的中国儒学正处于一个挣扎的时代,世界的发展恰恰处在一个崇尚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推行双语的难度可想而知。

上世纪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李光耀开始频繁来华访问,并且与小平同志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小平同志更是对新加坡取得的成绩给予中肯的赞许,并多次在不同场合要求干部要向新加坡学习发展经验。

离开总理岗位的李光耀并没有退出政治和外交舞台,更没有被世界所遗忘。本世纪,当有记者向其提出如何看待中国和美国时,李光耀坦言道: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央,中国的强盛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好处。美国陷入困境但优势存在。历史发展的事实在新世纪证明:李光耀的世界观、发展观、战略观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隆中对。

历史需要伟人;时至今日,新加坡在其子李显龙的带领下正继续向着李光耀先生预设的道路上疾驰。李光耀先生留给新加坡国民的影响更是难以消逝的,作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人物,李光耀留给我们的生死观同样值得仰视:“万事终将有尽头,我希望自己人生的终结,会来得迅速且毫无疼痛。我可不想变成残废,半昏迷卧床,鼻孔插着管子直通入胃。那样的情况不过只剩下躯壳而已。”东方世界不是一个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世界,但东方人却更忌讳于生死,李光耀最后的直言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超越世俗和神学,更是终其一生带领新加坡国民在和光同尘中践行儒家三不朽的写照。(张巍巍 )